常說工廈要活化,但活化的模式有多少不同可能?
如昔日徙置區的密集工整的格局,樓高24層的穗輝工業大廈,當年為彌補區內小型工廠單位不足,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於1982年建成,可謂見證了火炭工業區發展的起始階段。
如今大廈內裡仍棲身不少小型加工工場;自2000年開始,因著便宜租金,更不乏藝術工作者陸續進駐,將小型工廠單位發展成工作室,逐漸形成一個藝術生態圈。每年1月份連續幾個週末,更有「火炭藝術工作室」開放日活動,讓區內街坊參觀大廈,面對面與藝術工作者交流。在寸金尺土的城裡,可謂一個難得連結社區的藝術集中地。
穗輝工業大廈屬香港房屋委員會旗下六個工廠大廈之一,現時六幢大廈的出租率均達9成。唯政府在上月底文件公布,業安工廠大廈、穗輝工廠大廈和宏昌工廠大廈3幅用地均將作興建住宅。一個由民間開拓的藝術土壤,往後將何去何從?
除了火炭,回想1998年政府產業署,曾將當時北角油街的舊政府物料供應處以廉價招租,藝術家們隨即發展成一個充滿活力的藝術村,但在翌年因為收地要被逼遷出,這個由民間自然生成的藝術社區也成為歷史。除了保留與拆卸的二元選項,香港的工廈活化政策,又可有完善可能,讓既有空間使用者得以留下?
#工廈活化 #火炭工廈 #穗輝工業大廈 #房委會 #社區藝術 #火炭藝術工作室